9月16日中午,“课程思政1+X”系列活动第二阶段首场分享在教师发展中心举行。清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李蕉,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日新书院副院长顾涛作为分享嘉宾,分别代表学校部处与一线教师,分享“课程思政”的方案解读与实践经验。教师发展中心李斌锋主持活动。来自不同院系的36位教师参与活动。

教师发展中心李斌锋老师主持分享活动
“课程思政如何做到‘入微’与‘入味’?”作为部处代表的李蕉首先从课程思政的政策背景引入,详解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并指出 “育人”是“思政”的价值所在,而“全面推进”则是当前工作建设的关键词。李蕉认为,“全面”推进,始于系统性,落于内生性。系统性的落实依托于清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与书院制、教师评聘制度、培养方案改革等多项核心工作互为支撑,形成系统上的合力;内生性的实现则关系到一线教师与课程效果,不同课程的课堂教学都要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李蕉老师从宏观角度讲述“课程思政”的制度、环境和方案
好的课程思政不是生硬灌输与机械组合,而是“如春在花,如盐在水”,努力实现自然的有机融合。李蕉强调,课程思政的设计需要以育人成效为核心,“思政多”不如“思政巧”,通过系统全面的课程设计,一线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课程内容与积极的价值引导结合在一起,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践、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为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效果,促使课程思政效果入味,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还推出“同行锦囊”3分钟音频课、“学科史小视频”等云端培训渠道,并与教师发展中心合作推出 “课程思政1+X”系列活动,均致力于为一线教师的课程思政提供“技术”与“元素”,不断增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通过对学校课程思政制度系统性和内生性内涵的介绍,李蕉不仅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知全局”,而且可以“谋一域”,期待与各位教师在未来的立德树人与科学研究上紧密结合、同向而行。
作为一线教师代表的顾涛则立足于“孝道”知识点,通过讲述自身的真实教学案例,向在场教师分享“撬起课程思政杠杆”的思路与方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以讲授的部分,“孝道”既是孔子等传统经典中着重强调的内容,又与今人存在一定的鸿沟,不少内容不仅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激情,若讲授不当还容易引发同学们的反感排斥。

顾涛老师以真实课堂为例讲述课程思政之法
为了化解同学们与传统之间的隔膜、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双重目标,顾涛从“打磨好课”入手,施行小班圆桌研讨的课堂模式,将教师的定位从讲授者变为引领者。在最大限度30人的课堂上,师生不仅可以零距离接触,同学们还可自由发问,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在第一二次以示范性方法带领同学、介绍具体方法后,全部的课程均为共同研读,在对文本的批判性讨论、发掘与申辩过程中,同学们将自然而然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产生深度的思考与认识,课堂思政的目标也得以在无形中实现。
顾涛认为,课程思政就是为打磨好的课程注入一个“魂”,贯通理论的课程才是有“魂”的课程。深化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挑战度,将理论研修与课程思政相贯通,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顾涛寻找课程思政突破口的重要经验。从认识《论语》中的孝道到引导同学们认识“孝”的异化历程,重新发掘孔子的本相,顾涛不仅带领同学们进入孔子博物馆,真正感受历史上的孔子,更在课程中融入毛泽东思想,将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阐发了“孝”的当代意义。
丰富的经验分享与想法交流,帮助参与活动的老师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深化了对课程思政内涵与路径的认识。在活动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两位分享嘉宾还分别就“如何设计课堂研讨”、“如何合理安排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等问题进行解答,对课程思政的具体执行、设计思路展开了更进一步的阐释与描画。
“课程思政1+X”是由清华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联合教师发展中心共同策划的系列活动,所谓“1”,是指部处层面代表宣讲学校关于课程思政工作的制度、环境和方案;所谓“X”,是指院系层面及一线教师代表宣讲落实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方法和经验。“课程思政1+X”系列活动旨在向一线教师传达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决心,并帮助院系教师提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课程思政1+X”系列活动第二阶段首场分享
9月24日将举办该系列活动的第二场分享“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探讨培养方案与工科基础课中的育人之道”,,欢迎各位老师关注和参与!未来两个月,“课程思政1+X”系列活动还会持续带来干货满满的内容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