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实录 | 有主题的写作与有价值的育人——走进清华大学写作课

5月19日,教学沙龙“走进写作课——写作的意义与教学的发生”在教师发展中心举办。公共管理学院华宇冠名副教授、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主任、教学委员会委员梅赐琪,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写作与沟通”课院系教师邢沁妍,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程祥钰,数学系2018级本科生严可熙做客沙龙,畅谈写作课的建设心得与学习体会。来自全校各院系的40余名教师参与活动,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田静主持活动。


以下呈现部分现场实录:




图片

▲从左至右依次为田静、梅赐琪、邢沁妍、程祥钰、严可熙


田静:欢迎各位老师来到今天的教学沙龙。今天沙龙的主题是“走进写作课--写作的意义与教学的发生”,这个题目吸引了不少师生的关注。写作课从开设至今,已经在校园里形成一种风尚。很多老师可能很好奇,比如学校为什么要投入大力气做这门课?比如写作课和传统课程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什么不同?我们先请写作中心主任梅赐琪老师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梅赐琪:各位老师好,特别感谢教师发展中心搭建这样一个交流平台。首先是对于写作中心的运作,为什么大家这么一致地想要把这件事做好呢?我能感觉到的一个普遍共识是:同学们目前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水平和写作能力与学校的育人目标之间出现了不小的gap,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一门课去解决。第二,我们这个课和其他的课对于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有什么区别?我们的体会是,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或者是逻辑思维,没有抓手或载体是绝对不行的。任何的通识课程,如果仅仅是讲大道理,学生根本不会接受。我们写作课最大的特点是所有课程都以主题的方式来进行,每一门课都有内容载体。写作课目前在清华也是大家公认的硬核课程,同学们反映作业量大,甚至已经和微积分、体育并列为“三座大山”,这是好事。有载体,就可能有投入;有投入,才可能有收获。


田静:梅老师是从学校角度在解释写作课教学的必要性。下面请程祥钰老师和邢沁妍老师从教师的角度谈一谈写作课的开设对清华人才培养的意义所在。


邢沁妍:可能大家觉得“写作与沟通”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但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我觉得写作是自己和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的一个沟通手段和方式。在我的生活当中,写作是一个习惯,我不太在意我写的东西是不是一定像文学大家那样好,但是写作是我认识自己,并把自己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表达过程当中,可以让我更深刻的认识自己。这是我对于写作的理解。另外,我发现虽然我们面对的是高考过来的天之骄子、天之骄女,但是他们并不善于妥善处理和解决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他们在由高中到大学转换的过程当中缺少了一些东西,所以我想把自己在高中和大学以及未来人生当中的学习、工作、家庭、生活中的一些感想,在大一这个年龄段分享给他们,而分享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一门课,这是最直接的一个方式。基于这样两个想法,我准备了这些年的写作课。因此,我希望写作课在人才培养上能够给予同学们的,第一就是认识自我和表达自我,第二就是能够给大家创造一种积极向上,能够解决各种困难的一种信念,或者说教大家一种方式去生活和继续工作。


程祥钰:我说一点写作课带给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和为什么开这个课的目的。其实这个问题我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慢慢才体会到的。我们发现学生对问题的阐释和认识始终处于一种“自然状态”,总有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而很难将其“问题化”。所以我们教写作的核心是让学生能够真的提问,而这个提问要有批判性思维。我现在更强调的是学生在看到那么多材料之后,能够建构出一个真正的问题。我有时候甚至会问他们,你想的这个问题或者说你对个问题的回答,一个月前你能想到吗?如果一个月前你能够想到,基本上这个问题不会非常好,因为你基于原有常识就能够想到、能够解答,这当然不是你我所期待的。这里面需要有一个自我知识积累的突破,要有每个人自己的创新。这种创新不需要像学术大家那样提出一个闻所未闻的理论、一个学说,但是一个问题的发现本身就极其有价值。这个恰恰是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别有意义的,也让他们逐步认识到什么是有价值的写作。


田静:刚才几位老师谈到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合理表达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使得大一是大一,而不是“高四”,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习惯或者思维习惯的一种养成。大家还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是写作课如何达成价值塑造,请几位老师就这个问题谈一谈看法。


梅赐琪:如何进行价值塑造和课程思政呢?首先,课程思政和“三位一体”理念中的价值塑造在方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怎么在课堂当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价值引领的作用呢?按照习总书记提过的,应该至少要遵循这样三个规律。第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第二,要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第三,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是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内容主题的选择上注意方向把握,并结合主题寻找到合适的价值塑造的切入口。立大志、明大德,找寻科学底层逻辑,探求高远人生目标,这些都是价值塑造。第二,要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是要发挥教师作为主体的作用,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对学生说,“不要以为你们在下面做什么我不知道。”各位,反过来也一样,不要以为您站在讲台上,学生不知道您在干什么。有的老师会觉得今天我把这节课糊弄过去了,您是糊弄了,难道学生不知道吗?学生一清二楚。所以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关键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第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老师需要给学生成长的空间。我见到过一个学生写的反馈,讲述了他一个学期的心路历程。一个学期,当中每节课这个学生都会给老师“挑刺”;如果一节课他没有让老师下不来台一次,他就觉得没有达到上这节课的目的。但是,在最后总结的时候,他写到,“特别感激你从一开始就容忍我这么做,鬼知道在这些耐心的背后你做了多少情绪的调整,又做了多大的牺牲……希望你永远记得你曾经的伟大。”看到这样的反馈,我有一种被直击灵魂深处的感觉,我觉得这个老师做这么多值了。课程思政不应该是老师摁住学生要思政要价值:老师甚至不知道学生什么时候哪根弦就被拨动了,什么时候他的心门就被打开了。


田静:2020-2021学年度,开设写作课的34名教师里面有28位评教位列全校的前25%,有8位教师在全校前5%。今天我们想请诸位教师揭秘一下教学的过程,包括如何备课,包括在一对一面批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请各位分享一下。


程祥钰:概括一下我们备课的整个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学前的常规备课阶段;第二阶段是开学前对上个学期课程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回顾,并根据情况对新学期课程进行适当调整;第三阶段是在学期中间持续的进行备课;第四阶段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情,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做出调整。因此,每一个学期的课程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老师们互相之间有非常多的听课和相互交流,虽然没有规章制度硬性要求这样做,但是大家都会主动互相听课。这个听课对于备课老师是一个督促,同时也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反馈。因为作为同行,他对你的教学效果观察会非常的细腻,会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见,听课老师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老师之间也会有很多内部讨论,对于不同主题教学当中的一些问题、难点,大家各抒己见形成了很多小组内部的思考。在一个学期结束时,我们中心也会有一个集体备课的交流,大家把重要的东西做一个总结和分享。


田静:刚才邢老师提到,自从她教授写作课以后,专业课教学也进入了前5%,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请您来说一下。


邢沁妍:之前教“结构力学”,学生们都很肯定,也跟师弟师妹推荐这门课,毕业生也反馈许多年后还记得这门课,但是评教就是到不了前5%。我也一直在不断的反思自己,但每一年提高性也不是特别大。在上个学期,我承担了两个班的写作课,同时还有“结构力学”的课程,本来还有点担忧,是不是会相互干扰、影响?但是最后结果很好,去年写作课和结构力学都是进入了前5%。从那开始,我特别感受到写作课对我专业课教学的促进和帮助作用。我在教授专业课时,深度、逻辑性都没有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结构工程方面也没有问题,但总是差一些东西,差一个灵魂上的东西。这个是在我研究结构力学、结构工程的过程当中无法填补的,但是上了写作课之后,我读了特别多的书,尤其是很多非专业性的书,我想是这个过程带给我了我一些灵魂上的东西。上个学期同时开两个班次的写作课,周二和周三晚上各一节,周二晚上讲完之后可以马上回来进行修订和修改,我会自己反思某个地方我到底要传达的是什么,学生为什么没有捕捉到这个点,我换一个素材和一个方式,是不是就能够让大家明白?这个过程使得每一个学期的课程内容都在变化,每一次都在进步,而这个进步当中对于老师自己的知识面、知识深度和内涵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自然也会体现在你的专业课教学过程当中。第二,写作中心有一个特别棒的团队,我会尽可能参加大家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平时也去旁听几个老师的课程。大家在讨论过程当中是给写作课定了一个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成效要求,整体思想还有原则确定下来后,每一个老师就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就自己的主题特点,在总原则的引导下准备自己的课程和素材。


田静:刚才邢老师也提及,因为写作课是不同的老师在上同一门课,而且主题不一样,从写作中心教学委员会的角度来看,这些课程怎么能保证它的同质和等效呢?


梅赐琪:写作课获得了一定的认可,有两个特点是特别值得去思考的。一是这门课对于通识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我们认为,通识课要做到“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写作课教学委员会对于课程选题的把关特别严格,希望主题是深入的,是有潜力可以带领学生找到底层逻辑的。比如,程祥钰老师的主体是“游戏”,可以讲蹴鞠,讲电子游戏,讲各种各样的游戏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邢沁妍老师讲结构,既讲工程力学结构又讲生物的结构还讲社会的结构……这样的主题我们认为是“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二是我们对课程有特别明确的要求:学生至少需要完成两篇文章,而且这两篇文章要经过老师一对一的修改。要求清楚了,师生的预期就都明确了,课程进展就会顺利


田静:其实无论是教学理念的讨论还是教育方法的讨论,最终这门课好不好其实是学生说了算。我们今天特意请到了数学系2018级的严可熙同学,来跟我们谈一谈在学生视角里的写作课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的期望是什么,甚至他们在学习当中的困难或者困惑是什么。


严可熙:我是在大一下学期学习的写作课,刚才几位老师讲到了我的感触,我昨天也想了一下,为什么写作课现在是我觉得印象最深的一门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这门课是清华在大一中最有人文关怀的一门课。因为我是数学专业的,我们日常的主要活动基本只是学习然后参加期末考试,但是我们也需要和人沟通和交流,包括读和写。第二,这门课还可以让我学习学术研究的全流程。包括最开始如何给老师发邮件,如何编辑微信,之后我们要对自己的文章搜集哪些资料,包括写完文章以后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清楚明白的讲给大家听,这个对我启发也很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老师说你下周给大家做一个展示,讲一篇论文,我说,“好,讲给谁听,需要重点说哪些部分?”老师说想讲给几个数学系的学长听。由于有之前写作课的训练,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很有逻辑,我会明白要去讲给谁,怎么讲,重点讲什么,目的是什么


写作与沟通,一是乐于去写作,第二是敢于去沟通。去年疫情的时候我自己还写公众号,给大家介绍一些我喜欢的东西,比如音乐、游戏、书。假期的时候,当时打游戏看到一个问题,叫做“游戏中消耗品的使用”,我就特别乐意去写,为什么呢?因为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可以去查,我也可以把它放着,但是之后我就去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查阅,本来以为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或者心理学问题,结果又回到我的专业数学上,我大约花了3、4天的时间把它写出来了,自己还是觉得蛮开心的。这是一个乐于写作的过程。第二是沟通,这个也是蛮关键的。我特别明显的感觉到同学们其实不是很善于去沟通,包括我们系的讨论班,或者是单纯的闲聊,不管是专业性的还是非专业性的,很多时候你能明显的感觉到,他自己完全懂,但是不知道怎么讲给大家听。其实无论是作为一个主讲人,还是一个听众,可能都需要想到同学们的问题,或者在大家有问题的时候及时反馈,这都是一个沟通的过程。这是在学术方面的沟通。但一些日常的,包括和同学老师互动,也是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梅赐琪:可熙的经历让我特别感动,我首先要承认,严可熙对于写作的爱好,一定不完全是我们写作课培养出来的,他的成长一定跟他原来的兴趣和爱好,以及高中老师对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可能在上写作课以前,大家从来没有完成过一次独立的研究型写作。写作课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也不能指望上完这个课,同学们就脱胎换骨了。教育中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课程。但是我们希望在这个课程当中完成一次研究性写作的预尝:同学们未来的人生中会经历很多研究性写作的任务,那么写作课上的经历就是他们在有指导的情况下的第一次预尝


田静:梅老师谈了“有限性”,我们许多青年教师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你只是一个课程的老师,你替代不了他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院系专业老师在里面的作用,所以每一个老师在这个里面也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才能保持这门课的正常轨道上向前发展。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今天的分享,我们再请各位老师同学用一句话给大家做一个总结,今天的沙龙就结束了。


梅赐琪:特别的感谢田老师。最后希望说八个字,“请大家都来帮我们”!


严可熙:其实我们之前有在筹办一个清华大学学生写作协会,当时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写作可以成为一代清华人的记忆”。


程祥钰:我特别喜欢陈嘉映的一本书,叫《何为良好生活》,我想套用这个书的名字,就是“写作可以是一种良好的生活”。


田静:借严同学的一句话,我们希望同学们敢于写作、乐于沟通。祝愿写作课和写作中心发展越来越好,谢谢各位老师。


图片

▲沙龙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