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实录|内卷、防卷与抗卷?怎样更好地开展价值塑造与课程思政

4月8日中午,教师发展中心举办教学沙龙,主题为“内卷、价值与课程思政”。数学系副教授杨晶、车辆学院副教授刘亚辉、工物系副教授邱睿、经管学院助理教授张晨围绕内卷、价值塑造以及课程思政三个问题,与来自不同学科的近30位教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沙龙由教务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主持。


以下呈现部分现场实录:



图片

▲李蕉主持


图片  

什么是内卷?


邱睿:举一个小例子,大家去看电影,开始都坐着看,结果有一个人突然站起来了,就挡住了屏幕,其他人随后陆陆续续都站起来了,最后只能每个人都站起来看电影。这个例子就是一部分学生所理解的内卷。内卷与上进不同。我理解内卷是一种被迫的不断投入,这实质上更多是一种空耗,是一种抗拒失败的表现;但是上进是一种自发、自愿的去努力和去探索,是不惧怕失败和勇于探索,这是我对内卷和上进的一点理解。


李蕉:那我要反问一下邱老师,我若是被迫努力了,但也的确是努力了,虽然我也站起来了,但在客观上面我也的确上进了。如果老师反对这个事,是不是就意味着限制了我上进的路径?


邱睿:对,我之前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有的时候学生被迫的投入了很多,确实这个过程当中你也不能说他没有收获。

图片

▲邱睿分享


刘亚辉:这个确实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内卷指的是普通人迫不得已跟着往上努力的拔高,但是收获又没有那么大的这个过程。第一个人可能不是内卷,对他来说他就是上进,就像邱老师说的确实是想上进。


张晨:我的看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个是你站着看电影或者额外做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如果出发点只是为了把作业写得比别人更好,获得更好的评价,这在我看来是内卷。但见贤思齐,如果看到别人这么做真的有意义和价值,因而为了这个意义、为了自己的成长而去做额外努力,那我认为就是上进。就是你的出发点是什么。另外很重要的就是你最终的参照系是什么。内卷本质上就是横比,就是和在同一个范围内的其他人之间比较。所谓的内卷就是大家都不能进入一个更高的模式,在一个模式里面不断的循环,最终的评价标准就是一个人卷没卷成功,有没有比别人做得更好;但是真正的上进应该是一个纵比,是和自身的比较,以自身的成长为标准。我做了额外的努力,那相比我做额外努力之前的自己,有没有变得更好;即使我没有比别人变得更好,但是我自己变得更好了,这就是有意义的事,这就是上进。



图片  

如何“防卷”和“抗卷”


李蕉:我在坊间听到了这样一个例子,就是“必修的课比任选的课卷,大课比小课卷”。各位老师能不能给我们细分一下,比如说介绍一下您的课容量,您具体抗卷的模式?


刘亚辉:我的课程上作业肯定是有,但是我会设置一些发展性作业,在这个作业中对字数有要求,特别是对上限有强制性要求,多了之后我会扣分。因为作业只是辅助掌握知识或者了解知识点,这是我的做法。


邱睿:我也补充一下我的做法,我也遇到过跟亚辉老师一样的情况。我本来布置一个问答题,但有个学生基本上把它写成一个小论文,当时我们看到之后,觉得确实写得很好,但是我们不会给他更多分。比如说问答题答得短小精悍也很好的,我们也会给他同样的分数。确实我们会给这个写小论文的学生一些鼓励和认可,但不是用分数。


张晨:我的课容量从30-100都有。“防卷”我觉得本质思想就是要弱化横比(和其他人比较),要加强纵比(考虑自身的成长进步)。大家会相互比较的直接原因是学生对评价标准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所以只能通过跟别人比较来参照(比如只有比其他80%的人更好才算“好”)。为了弱化这种横比参照,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更有意义的参照系、参考标准。我所教授的课程,不管是必修、任选,不管是30人还是100人,各类作业(尤其是工作量比较大的作业),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而且评价标准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个作业具体考察哪些方面,来建立一套非横比的参照系。举个例子来说,今年课上有一个大作业需要写个人案例,我第一天就告诉学生大作业考察哪些方面,比如说这个案例内容的质量、表达的有效性和思考分析的深度;然后每个方面要进行解释,比如案例内容的质量这个方面,具体要包括细节是不是充实,事实是不是真实准确,情境是不是有挑战性,等等。通过给一个更明确的评价标准,同学们知道怎么样算是做到“好”,而不是比其它大多数人做得好算是“好”,就弱化通过与别人进行比较了。


刘亚辉:“防卷”是像刚才张老师说的,就是在作业、课程难度上告诉学生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但是“抗卷”,这其实很难。我一般偶尔会开一些小灶,因为他“卷”了,他对我的方向做了很多有意思的探索,我们在这个课程本身上不会给他太高的分数,但是我个人很认同他,我认为他上进,那我就会跟他好好聊一聊,在课程上不要“卷”,如果你确实学有余力,我会设置一些好玩的作业和好玩的案例,让学生查一些资料做一些前沿的了解,但这只是针对部分特别学生的做法,仅供参考。

图片

▲刘亚辉分享


李蕉:亚辉老师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除了“堵”以外还要“疏”。所谓“疏导”,就是另外提供一个让学生进阶的的土壤,比如说修一个更高阶的课程等等。


邱睿: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邓俊辉老师的做法。邓老师的课很难,同一道作业,不同的学生需要的投入差别非常之大,有的学生可能就花很短的时间就搞定了,有的同学可能要调试几百次才能完成,这样对于后段的学生来说就会感受到一种被迫的“卷”。邓老师的做法是将作业分成不同的难度,学生可以选择A难度、B难度、C难度的题,不同的学生可以去选择相应难度的题,但是每一种难度的题分差并不太大,这个机制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来选择做哪个题。这在当时给我很大的启发。第一点,我觉得一定要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因为有的学生真的非常聪明,很多坐第一排的学生,你刚说上句他知道你的下句,他会非常积极的和你互动,但是千万不要被他们所迷惑,不要以为所有的学生都像他们一样优秀,不要觉得这个难度对他们来讲太轻松,你要多看到后面的学生,多往后面走一走,看看他们的学习状态。整个课程的设置、作业的难度,以及最后的大作业,一定要跟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契合。第二点,我现在也效仿邓老师的大作业环节,就是设置成不同的挑战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第三点,“防卷”和提高课程挑战度之间的困境。我们学校非常重视课程的挑战度。我尝试的是每次作业增加一个附加题,这个附加题就是你学有余力非常想挑战的就来做,但我不是硬性要求。


杨晶:以我个人理解所谓的“卷”主要存在于那部分中上的学生,而实际上在清华的数学课或者是理工科的很多基础课上,教学的关注点还是应该放在处于中下的学生身上。我觉得一门课程运行了很多年,难度不应随着学生的这些年份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变化,而是应该保持相对稳定,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我们应更加侧重处于中下的这些学生。我们数学课已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说:微积分团队开设了基础习题课,专门把最基础的习题给中下的学生讲。当然,中上的学生要“抗卷”,我的做法是每次出一些选做题,我会在网络学堂上布置两份作业,一份是本周的规定动作,另一份是选做动作。选做题要提前说明:做得好对于总成绩没有影响,但鼓励学有余力且感兴趣的学生去探索,需要时我会给更多的指导。


张晨:我觉得内卷产生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在心目中把老师看成一个评价者,而不是把老师看成教导者。过去几年我在课程中所做的一个重要努力,就是降低课程的“评价”导向,增强“教导”导向。具体的一个体现,就是在课程任务上,重视反馈要超过重视给分。比如说我这学期这门课的平时作业量虽然并不算很大,但是我有很明确的评价标准,我给助教的要求就是每个学生的作业都要有文字反馈。比如第一次书面平时作业,我们有五个评价标准,在每个学生的作业的文字反馈中,每个评价标准都要有一句话覆盖到,然后再加一到两句话是比较有个性的反馈。我非常重视反馈,也会给助教的反馈以反馈——指导他们如何把反馈写得更好,因为无论是不够有建设性、单纯批评,还是写得过于“温柔”、没有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和进步空间,都不好。但归根究底,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作业不是为了给他一个评价就算了,而是主要为了他自身的成长,是为了让他知道进步的方向。包括我严禁助教在课程微信群里面说成绩、评分这样的词,如果一次作业完成了反馈,助教应该说:“上一次作业的反馈已经上传到网络学堂了,大家可以去查看一下反馈”,而不是说“上一次作业的评分已经出来了,大家去看一下评分。”即使评分也是包括在反馈中的一部分,我们还是要强调反馈,让学生明白做作业的意义,更多在于成长和进步,而不只是评价。整体来说,降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导向,增强教导导向、成长导向,对我来说是防止内卷更深层的点。


图片  

如何在课程中融入价值教育


杨晶:理科类的课程在价值教育方面可能还得通过老师上课来引导。一般来说,数学老师在正课上,不会太多讲解习题,反而更加侧重讲授数学的思想——这也是大学数学和中学数学最大的区别。有很多学生高中是刷题刷上来的,他总觉得到了大学依然可以靠刷题。其实刷题也是“卷”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分。我一直会给学生强调,必要的习题一定是要做,但并不是你做得多就一定能得高分,我们做题只是检验你有没有理解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所以我们偏理科的课程价值塑造还是需要老师在课上讲清楚一个知识、一个概念产生的动机、背景、作用以及它对整个学科的影响。


清华的学生都很聪明,如果让他们自己去看那些知识点的话,他们大多数都能看懂,但是他们所缺乏的是:知识点之间的横向、纵向的联系。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把知识点的联系讲清楚,并且在这些过程中传递塑造价值的意义。当然这里会有一些小细节,比如说如果同样的贡献,中国数学家和国外数学家都有的话,当然优先讲中国。但是总的来说,很少有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直接讲课程思政。价值引导一定要让学生觉得自然,不能让学生产生反感。

图片

▲杨晶分享


图片  

课程思政与价值塑造之间的关系


李蕉:在2017年教育部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以及2020年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之前,清华大学便已提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这与教育部所讲的“课程思政”高度契合。但从文字上看,或许部分的老师会产生一些误解,认为带了“思政”两字,便觉得如果不是在课堂上直接讲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便是没有做到课程思政;但事实上,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也不是“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即为清华所讲的价值塑造,应如盐入水、润物无声,与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现在之所以特别强调课程思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价值多元的背景下,当前的大学生愈发迷茫,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内卷,可以说“内卷”是“表”,而价值真空是“里”。由此而言,大家刚刚所提到的各种“抗卷”策略是“堵”,与此同时,加强价值塑造则是“疏”,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因此,对清华来说,课程思政不是一个外来品,不是国家提了清华才开始践行,而是它与清华一直在做的事情、一直追求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它也为清华进一步凝聚共识、推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提供了时代契机。

张晨:课程思政和清华在三位一体中强调的塑造价值观、培养品格是紧密相联系的。围绕这一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愿意基于清华的一些基础性、核心性思考(比如清华在第二十五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报告中关于价值塑造内涵的一些核心要点),再进一步结合我们自身的课程的具体情况,去做一些外延性的阐述——阐明这门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哪些价值观、塑造什么样的品格。比如,从去年开始到今年,我的课程大纲上就写出了一些课程的价值塑造目标:例如,其中一个是增强同学们通过发挥领导力、在周围世界创造积极影响的价值观;另外一个是以人为本、社群共进、创造贡献的价值观。但这些价值塑造,并不是一定在课上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带给同学们的感受。比如我刚刚说的以人为本、社群共进、创造贡献,并不是每天课上都喊出来这个口号,但是学生在你所有的教学做法里面能感觉到以人为本、社群共进、鼓励贡献,这就是很好的课程思政。我们可以把“思政”这个词去疑惑化,和清华一以贯之强调的价值塑造联系起来。  

图片

▲张晨分享


邱睿:我们在谈课程思政之前已经践行“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多年了,其实课程思政一直都存在。最开始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过我的课程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清华大学要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我们工物系的育人理念叫做“理工结合、又红又专”,所以我一直思考在我的课堂上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对于课程思政,以前可能我们是自发地在做这件事情,现在慢慢的就是自觉地做这件事情。我会有意识的找一些跟课程专业知识相关的点,把我们想塑造的那些价值理念给它浸润进去。比如说我们在谈辐射防护历史的时候,会讲到有一些科学家受到了辐射的伤害,比如居里夫人是因为辐射导致的白血病而逝世,贝克勒尔也曾受到了皮肤的损伤……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谈到科学家在探索科学的过程当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辐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



图片  

不同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


邱睿:研究生课程我会更多强调学术态度,比如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我们在科研过程当中,不是仅展示我们做出的这个成果特别好,我会给他们讲做这个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当时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如何得到这些成绩。通过这个过程,使他感同身受,将来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想起来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


刘亚辉:我的课程是小课堂(20多人)。专业课开展思政,我理解应该讲专业培养的人是做什么,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汽车为例就是为中国汽车行业做大做强,虽然现在已经做大了,但是坦率说还没有做到最强。讲知识,其实学生不大爱听比较枯燥的知识点,知识只是让人知道(是什么),但是发现知识的过程才是能够给人智慧的,把这个讲出来就是思政。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是培养思维的一种能力方式。


所以我经常拿我的头发做例子。我头发已经很少,我希望它更少((*^_^*)),越少越好,我会在合适的章节讲我从研究生做到博士后,最终拿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样一个研究的历程,过程可能就像人生的三个境界一样:首先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真是找不到,实验室里面的教材被我翻透了,头发都掉完了,就找不到思路;后来衣带渐宽终不悔,玩命儿的去琢磨,突然之间就发现一些思路,比如能不能把经验化的东西理论化的做出来,很快走通了,这就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是想通过这个事例告诉学生:虽然头发少了,但是我们自己的收获多了,这就值得(当然做好收获是不一定掉头发的)。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眼里放光了,会觉得这个有意思,会发现原来老师当年也有掉头发或者抓耳挠腮甚至穷途末路的时候,那我(学生自己)现在这个(费力的探索)状态可能就是正常的现象。这时老师就像一面镜子,老师曾经走过这条路,将来我再走这条路时就不会害怕了。我理解的思政就是把我们的专业课学术内涵、专业内涵做好,对专业课来说这可能就是要达到最大思政要求,这是我的一点分享。  


张晨:其实如果有老师对于课程思政仍然有陌生感、距离感,不确定在教学设计中要从何入手,我觉得从“举例子”开始,会是一个很好的入手点。这是因为,例子、事例、故事,它们的细节,本身就能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价值,而且通过例子和故事来传递价值观,也能让同学们感到思想更自然、印象更深刻,相比直接念口号似地喊出价值观,反而可能更有力度。其实上面邱老师、刘老师提到的做法,都和举例子、谈故事有紧密的关系。


对于偏文科的课程来说,例子、故事的素材可能是很丰富的,更有挑战的点是基于这些素材,怎么能让价值塑造做得自然而不“反味”。如果只是给完例子、讲完故事,突然拔高给一个思想升华似的结语,可能会比较生硬;相比之下,一种更有浸润力的做法是,围绕例子、故事,提一些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让同学们在主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就把想要塑造的价值观带出来了。但是真的要做到这一点,在搜集例子素材、设计思考问题上,确实也需要我们多下功夫,这也是我们教师同仁们可以多交流切磋的一个方面。

图片   图片

▲沙龙现场


李蕉:非常感谢四位老师。我也跟大家汇报一下:清华从2020年6月份开始,落实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已在逐步推进学校、部处、院系、教师,四个层级的课程思政建设;目前,我们也已建立了校级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希望能够更好地为各位老师探索课程思政提供支持,结合各个学科去做具体的设计。


最后,让我们说回今天的主题。所谓内卷,其实就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因为封闭而产生了愈来愈多的空耗。而我们所提的课程思政或者价值塑造,就是要引导老师和同学不要固步自封,走出“绩点”的困局,而去追寻外部更多更大的意义。感谢大家参与今天的活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