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中午,春季学期教学工作坊第四场在教师发展中心举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钟周带领教师们通过单词分类游戏、合作画游戏、竹竿游戏以及搭塔游戏中,领略“教学沟通的奥妙”。

图 / 活动现场
分类游戏——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
钟老师首先通过一个词汇分类的互动游戏与在座教师讨论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常做的行为,并基于此引入了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Bloom's taxonomy),该分类法依据认知过程维度与知识类型维度创造了一个4*6的分析表。
表中其中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思性知识等四个知识类型维度;以及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六个认知过程维度。教师可以利用这个4*6的分析表对自己的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多维度的细化和分解,进而改进课程设计使之与教学目标更加贴合。

图 / 互动游戏中老师们分享自己的见解
合作画游戏——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在介绍沟通的七要素时,钟老师提到,沟通可以进一步被分解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为了让在座教师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钟老师邀请大家参与合作画游戏,教师们两两一组背靠背进行游戏,需要仅靠语言描述让同伴画出与自己一模一样的画。
游戏中老师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非语言沟通的缺失降低了整个沟通过程的效率和准确性。而在在线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与学生进行非语言沟通(眼神、动作交流等)。





图 / “合作画”游戏现场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钟老师建议各位教师借鉴布鲁姆推荐的几类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目标分析表格充实自己的课程。
竹竿游戏——
加涅学习产出与教学活动矩阵
竹竿游戏要求十名教师同时合作将竹竿高度降低,教师们在游戏中进行多人沟通,并在游戏间隙进行总结、反思与改进。比起较为简洁的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加涅提出的5*9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矩阵更适合应用在这类较为复杂、且互动性强的教学过程中。



图 / 竹竿游戏现场
搭塔游戏——
PISA合作探究素养评价框架
在搭塔游戏中,教师们分为五个小组,利用道具合作拼接出一个尽可能高尽可能稳的塔状结构。在课程中若出现类似的团体合作环节,教师们可以利用PISA合作探究素养的3*4评价框架(形成理解、采取行动、组织管理;探索和理解、表达和设计、计划和执行、监控和反思)进行课程设计,让同学们通过高度复杂的团队合作成功解决复杂问题。
图 / 搭塔游戏现场
开课讨论的动词列表代表了多种类型的认知和行为活动,体现了主动学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习的多种可能。课上从字谜到画画、到落竹竿再到搭塔的教学游戏,将那些认知性动词从少到多、从分散到整合地运用起来。
在很大程度上,当教师激发、促成和反馈学习者主动进行多样化的独立性与合作性思考和行动时,这个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教学沟通。正如UNESCO《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所言,“学习是个人通过经历、实践、研究或授课而在信息、知识、理解、态度、价值、技艺、能力或者行为方面的获取或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