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与艺术有着完全不同的追求:科学求“真”(理),艺术求“美”;科学刻画自然的不变性(隶属客观世界),艺术表达感情(隶属主观世界)。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巨大差异的背后,是出人预料的共性——科学从具象走向了抽象,艺术也从具象走向了抽象。更奇妙的是,二者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轨迹,时间上近乎“同步”,空间上几乎“平行”。
不同的目标,共同的轨迹,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为什么要“抽象”?背后的“驱动力”何在?
演讲者将与大家一起寻求答案,并分享如下观点和感悟——抽象派艺术家的观点是“只有抽象的形式,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才能获得人类共同的纯粹精神表现”;科学探索者的观点是“只有抽象的形式,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才能获得大自然共同的纯粹客观性表现”。
主讲人简介:
殷雅俊,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电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5年获日本政府奖学金,赴日留学,1998于日本广岛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94年获荷兰政府资助,作为Research Fellow在Delft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0-01年受Japan Key Technology Center的邀请,作为海外研究员在IHI(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基础技术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工作。
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2011年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016年获清华大学第0届“新百年优秀教师奖”。近十五年来主攻以下研究方向并取得进展:(1)生物微纳米力学与几何;(2)生物分形几何与力学;(3)昆虫仿生力学;(4)张量分析与理性力学的公理化。
活动时间:
2021/6/8 12:00 ~ 13:30
活动地点:
教师发展中心(五教北侧)
主讲老师:
殷雅俊